招聘好比相亲,小心被“光环效应”蒙蔽,导致决策失误!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2020-07-20
收藏收藏
分享
  • 复制链接
  • 微信扫一扫

招聘定薪,看似简单,实际有很多坑。不少老板或者HR都踩过的坑就是,把薪水定高了。

为什么呢?

我先给大家说个生活现象。

小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有人介绍了一位“高富帅”。

相亲时,小芳一看,对方年轻英俊、海归、在500强公司工作。小芳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觉得对方无可挑剔,两人不久之后就“闪婚”。

结婚后一年,小芳却发现“高富帅”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大男子主义、不懂关心别人、生活邋遢等等。

小芳很后悔,为什么当初没发现这些问题呢?

有一句俗话说:“爱情是盲目的。”其实,蒙蔽你双眼的不是爱情,而是“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又叫“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一旦给人非常好的印象,那么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光环效应”背后的根源,其实是人对自己的直觉过度自信,而产生了错觉,看不清真相。

大家熟悉的明星代言、网红带货,其实就是商家利用了明星、网红对消费者的“光环效应”。

转换到职场上,招聘面试就好比一场相亲。

在招聘时,如果应聘者有优秀外表,或者某些出色表现,面试官可能就把聪明、能干等优点全部加在他的身上,导致考察不够全面。

这种情况,在创业型公司、中小型公司面试员工,或者大企业招聘中高管的时候,特别容易出现。

因为面试是感性的,即使有猎头公司提供的信息,或者进行了详细的背景调查,面试官也很难完全避免主观上的偏好。

我有一位客户张总,是一家企业的老板,公司要上马一个新产品项目,面试了一位市场经理,对方学历高,工作经验丰富,做过不少成功项目,张总觉得是难得的人才。在定薪的时候,张总一下子就给了3万元月薪,而市场的平均水平只是1.8万元左右。

半年以后,市场经理的表现没有想象中优秀,新产品项目的销量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于是,张总就找市场经理谈绩效,双方起了很大冲突。

张总认为经理的表现和薪酬不对等,拿的工资太高了。

而张总觉得自己尽力了,对得起3万元的薪水,效果不好的原因在于环境和条件。

双方各执一词,张总陷入了两难的境地,降薪吧,经理估计立马会辞职,项目就停摆了;不降薪吧,又觉得亏了。

类似情况在其他企业也不少见,老板在面试时被求职者的“光环”蒙蔽了,如何避免呢?

其实做好以下三点,就可以减少“光环效应”导致的招聘误判:

第一、招聘要先慢后快。

招聘“先慢”,是指招聘时考虑要全面,沟通要细致,从专业、能力到价值观,做全方位的评估。

“后快”,是指新员工入职后的一两个月内,就要对他们进行严谨的判断,是否合适,能否转正,尽快决定去留问题。

第二、制定SMART绩效备忘录。

新人入职以后,无论在试用期还是转正后,都要用SMART原则来制定绩效框架。

SMART框架包含5个方面:有明确的工作指标,而且和目标是相关联的;指标可以衡量,譬如转化为数据或者具体行为;指标是可以实现的,不会过高或者过低;以及有明确的时间期限。

第三、定薪三级跳

给新人定薪的时候,不要一锤定音,要按照三级目标来定薪。

首先,转正后,拿多少薪水,根据试用期的表现差异来定档次,可以分为特别优秀、达标和低于目标三个级别。

其次,转正后的薪酬也不是一成不变,根据实际做出来的成绩定,可以分为三级目标:保底、挑战和冲刺。

保底目标,是最低要求,如果完不成,就是不达标、不及格,拿最低工资,甚至要扣罚。

挑战目标,按照现有的资源和条件,通过努力、跳一跳,可以实现的目标。一方面,能最大化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给市场的变数留个空间,给员工一个心理保障。

而冲刺目标,就是相对于挑战目标,又提升了一个难度层次,需要跳出舒适区,奋力拼搏才可以实现。定冲刺目标,就要制定大尺度激励方案,达成后能获得有刺激性的回报。

三级目标,既让老板有一个定薪的缓冲区,不会因为薪酬太低,应聘者不想来,也不至于一开始定薪太高,没法反悔。同时,也能让任职者有足够的压力和激励。

面试是感性的,定薪是理性的。

在招聘录用时,通过以上所说的三点,定下理性的规则,可以减少因“光环效应”导致的定薪误判,避免日后发生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