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跌破日本,不利于生娃的产业都危险了

来源:
鉴茶院
发布时间:2021-11-24
收藏收藏
分享
  • 复制链接
  • 微信扫一扫

气温骤降,随着这波寒流到来的,还有中国降到冰点的生育率。

刚公布的统计年鉴显示,2020 年,中国的新生儿人数比去年又少了 265 万,只有 1200 万人,出生率跌破了 10 ‰仅为 8.52 ‰,创下了43 年的最低值。

即使是我们平时嘲笑老龄化、少子化、低欲望社会最严重的日本,去年的出生率都有 13.4 ‰高于中国的 8.52 ‰,但人家是发达国家啊,中国还没有富起来呢,人口负增长时代可能就要提前到来了。

对于承受过黑暗的百年国耻,对 " 亡国灭种 " 有着惨痛阴影来说的中国来说,这种情况是万万不可能接受的。

过去长期以来,我们主要采用放开政策,即允许二胎的方式来提高生育率,然而药效似乎在逐渐衰减,

2017 年,中国人口增加了 737 万人,

2018 年,增加了 530 万人,

2019 年,增加了 467 万人,

2020 年,只增加了 204 万人。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夹在中部和东部之间的安徽省,2017 年 -2021 年的出生人口分别为 98.4 万、86.5 万、76.6 万、64.5 万、53 万,年增长分别是 -12.1%、-11.4%、-15.8%、-17.8%,形势不容乐观。

看来解表化湿、只有一手抓政策治标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该生的都生了,那么必须扶正祛邪,另一手抓结构调整,开源和节流一起上。

组织上必然会在分配结构、产业政策、运行机制上做出更多更深刻的调整,进而形成未来一段时间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主基调。

这个节拍,踩对了,你的生活财富和事业发展就是水涨船高,踩错了,就是逆势而为。

第一是房地产行业。高昂的房价如今已是千夫所指,因为年轻人的购房压力已大到了集齐夫妻家庭三代人的 6 个钱包都无法承受,所以指望房价继续大面积上涨是不可能的,房子都买不起还生什么娃?

然而,又因为国人的城镇住房自有率达到了 70%,大量宝爸宝妈和育龄妇女的主要财产也是住房,指望它大幅度下跌也是不可能的,房子都不值钱了还生什么娃?

这一轮房地产的周期是 1998-2021 年,所以房地产会长期在底部横盘震荡,除了一二线城市的豪宅,地产在总体上只有短期反弹的机会,下一波高峰要 2035 年前后。

第二是老生常谈的教培业。它成为过去式不仅仅是因为增加家庭开支和内卷,政策不支持,关键原因是婴儿潮不再,客户没了。

第三是医疗健康和生物医药。虽然基因治疗、PD1、靶向药听起来无比时尚性感,然而现实的问题是,从美国到中国,医保都没钱了,昂贵的特种药只会增加医保的负担和家庭的开支,和新生儿 " 抢食 "。而且,它不一定就能起什么作用。

现代医学的功绩伟力毋庸置疑,但医药的主要效果目前仍然集中在 " 缓解症状 " 而不是 " 治愈疾病 ",除了天花,人类没有消灭过任何一种疾病。

公共健康从来就是一个受财政和政策严重影响的领域,对于恒瑞等这些创新药企业来说,最大的阻力来自于金主消亡,人们吃不起它。

官方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哪里呢?大规模集采和大量低价药,让老百姓吃得起、吃得上、吃得好,你会发现符合这些特征的就是中药,虽然能打的并不多。

在过去的 2000 年中,中国是全世界唯一大规模提供公共救济和医药保障的国家,你以为中药只是药?它的易获取、低价格、高安慰的特性,与农业社会的政府紧缩开支匹配。

中药的背后是财政模型,也天然和调控政策能无缝链接,全世界只有中医才有安胎药。

所以,医药界未来的大机会,是中药、康养器械、富士康一样能控制成本的供应商,吃工程师红利的委托研发机构和生物药公司将日益趋紧,分化严重。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没有共同富裕,就不可能有新生儿的出生率。

影响生育的杀手,从来就不是城市化,而是贫富悬殊。你以为国家反垄断局是干吗的?

 2021 就是顶流带货主播最后的辉煌,在互联网巨头去深刻思考自己的家国情怀并做出调整之前,中概互联网就是" 中丐互联网 "

至于元宇宙,人们都去虚拟世界生娃,现实里咋办?想都不要想,跳上桌面必打。

既然好几个行业和生娃都是 " 相冲 " 的,那么有没有 " 相合 " 的呢?

职业技术教育勉强算是一个,普通人赚钱其实靠的是 " 技能 " 而不是 " 知识 ",职高如果能解决 " 本领恐慌 ",自然前途看涨。

工业企业和装备制造也勉强能算,因为能提供大量的中基层岗位和就业,会得到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多方面的长期支持。

新能源一样能算,一个人的交通覆盖半径决定了他的财富半径,新能源和锂电车极大的降低了普通人的出行成本,甚至有辆电瓶车就能创业,属于减负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