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造车新势力变天:王座易主,“明星”离场!

来源:
罗丽娟
发布时间:2023-01-02
收藏收藏
分享
  • 复制链接
  • 微信扫一扫

和生活一样,回望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谓是跌宕起伏。

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涨价、疫情扰乱产业发展节奏、新势力你追我赶、新能源补贴退出、渗透率再创新高……

这一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产销再上新台阶,但个体天冠地屦;这一年,虽然行业整体融资规模不及2021年,但依然是热闹的投资风口;这一年,新造车们多数仍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其中有人跑出了黑马态势,有人已黯然离场。

就在2023年1月1日,造车新势力们公布了自己2022年的成绩单,整体排名与过去两年大相径庭。

2022年,凭借超15万辆的交付成绩,哪吒夺下头筹;理想、蔚来、小鹏,互相追赶交付12-13万辆,居二至四位;第五名的零跑则以黑马姿态跑出154%的增速。

过去一年,不止新势力历经了大洗牌,在2023年“全面放开”之后,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都将迎来新的战局、新的机遇。

无论是传统车企、新造车势力亦或跨界玩家们,一场鏖战,在所难免。

市场整体稳步攀升,蔚小理们座次洗牌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11月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相关描述,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要达到25%的目标。彼时,渗透率仅为5.8%。

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图片来源:乘联会

据乘联会数据,到2022年11月,国内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164.8万辆,其中新能源车销量达59.8万辆,同比增长58.3%,渗透率高达36.2%。

综合前11个月来看,新能源市场总体销量为503.0万辆,渗透率为27.4%。提前达成2025年规划目标。

与渗透率攀升息息相关的,是延续了十余年的新能源汽车补贴。

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文件,首次提出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从2010年往后,轰轰烈烈的补贴时代就正式开始了。

36.2%渗透率的达成,有关于技术进步、成本降低、产业发展,更有关于补贴提振。如此,新能源汽车补贴也算完成了历史使命,在2022年底已正式退出。

某种意义上来说,补贴退出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从“政策导向”过渡到“市场导向”。

虽然国家在其它方面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也还在继续,比如免征购置税、优先上绿牌等,但市场已占据绝对“主导权”。

在2022年底补贴退出之际,新能源汽车市场又掀起了一阵血雨腥风。

比亚迪海豹。图片来源:比亚迪官方

以比亚迪为首的厂商们选择了涨价,跟随者如广汽埃安。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补贴终止和电池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但又都划定了期限,在指定日期前下定将不受调价影响。

而以特斯拉为首的厂商们选择了降价,跟随者如福特电马和奔驰EQ系列等。从2022年10月份开始,特斯拉就进行了保险补贴、官宣降价等多轮调价行为。

一升一降之间,刚好是市场主导权提升的生动体现。

受限于市场竞争加剧、储备订单减少、维持工厂及供应链运转等多方面原因,即使补贴不再,特斯拉也选择了“以价换量”。

而现阶段比亚迪品牌和订单都较为强势,即使没了补贴也有涨价的底气,划定时间线不过是为了吸引犹豫不定的消费者尽快下单罢了。

通过全年销售目标的完成度,也可以印证这一观点。

2021年,比亚迪乘用车总销量为73.0万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59.4万辆。基于此,比亚迪定下了2022年120万辆的销量目标。

从发展过程来看,这个目标是比较保守的,旗下车型的火爆程度甚至出乎了比亚迪自身预料。以至于后来,其年度目标又调整为了150万辆。

只不过,150万辆的全年销售目标最终还是显得有些“矜持”。到2022年11月,比亚迪就已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

对比之下,特斯拉的日子就不那么好过。

基于2021年93.6万辆的全球销售成绩,特斯拉曾高调定下了年销售额增长50%的目标,即2022年全球150万辆。聚焦中国市场,2021年特斯拉共交付新车32.1万辆。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图片来源:特斯拉官方

2022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全球共交付新车90.9万辆,目标完成度60%;2022年前11个月,特斯拉中国销量为39.8万辆,同比增长59%,大幅落后于中国新能源市场100.1%的增速。

另外,追随特斯拉降价的福特电马和奔驰EQ系列,其原本销量就岌岌可危;而追随涨价的广汽埃安,2022年累计销量27.1万辆,超额完成25万辆的全年目标。

新势力范围内,2023年1月1日,各家公布2022年成绩单,TOP5全年交付量突破10万台。

数据来源:企业公开数据 制表:全天候科技

2022年全年,哪吒、理想、蔚来夺得前三,交付量分别为15.2万辆、13.3万辆和12.2万辆。小鹏下滑至第4,共交付约12.1万辆;零跑位居第5,交付量为11.1万辆,但增速达到154%,为前五增速最快车企。

整体而言,2022年新势力排名已经发生较大变化——2021年,TOP5为小鹏、蔚来、理想、哪吒、威马。

在全年目标完成度方面,仅哪吒超额完成,零跑为92.64%紧随其后,至于“蔚小理”三家,完成度有些不尽如人意,甚至徘徊在及格线附近。

除广汽埃安外,一些“创二代”品牌初露头角。吉利旗下品牌极氪凭借极氪001在2022年累计交付71941辆,平均订单金额超33.6万元;东风汽车集团旗下的岚图全年完成19409辆交付量;在华为深度赋能下,AITO问界自3月启动正式交付,2022年累计交付量超7.5万辆。

而上述销量端的变化,可以在下文觅得答案。

上下游技术变革,冲击行业格局

回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历程,渗透率大幅提升的时期,也就最近两年。

所以,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2019年12月,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投产并开始交付新车,并在2020、2021、2022年1-11月于中国市场分别交付新车13.7万辆、32.1万辆、39.8万辆,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10.0%、9.1%、7.9%。

2020年7月,五菱宏光MINIEV上市,当年即取得12.8万辆的年销成绩,2021年全年和2022年1-11月的销量分别为42.6万辆和37.0万辆,分别占据12.1%、7.4%的市场份额。

比亚迪e平台3.0-升压充电。图片来源:比亚迪官方

2020年2月、2021年1月及9月,比亚迪相继发布了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和e平台3.0,并且密集投放搭载上述技术的新车型。

2020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7.9万辆,占全部销量的43.0%,占市场份额的13.1%。2021年,其新能源销量达59.4万,已占总销量81.3%,市占率16.9%。

到2022年4月,比亚迪宣布停产燃油车。2022年前11个月,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160万辆,占据超过31%的市场份额。

作为标杆,上述三者在不同时期对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提升功不可没,另外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劳苦功高。

作为新能源汽车中的主流选择,纯电车型2022年前11个月总销量达379.4万辆,占总销量503.0万辆的75.4%。而其中,特斯拉从来都是友商们台前幕后的对标对象。

但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消费者关注的痛点——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似乎将近到达边际。材料体系创新暂时无望,结构创新又接近瓶颈。

比如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聚焦结构创新,系统体积利用率72%、能量密度为255W·h/kg、号称可实现10分钟快充(10%-80%)。已是行业天花板级别。

极氪009。图片来源:极氪官方

代价是价格。首搭麒麟电池的极氪009,在其余配置一致的情况下,麒麟电池版比普通版贵出8.9万元,提升的续航里程是120km(CLTC工况)。

再比如小鹏S4超快充,单桩最大功率480kW,峰值充电功率400kW,宣传充电5分钟续航200km(CLTC工况,目前支持G9车型)。但考虑到有限的电网容量和无序充电行为等,达成度依旧存疑。

或许是基于以上考量,还有一部分车企选择了其它方案。

比如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在整车层面进一步提升电池包的系统体积利用率和能量密度,比亚迪的CTB(Cell to Body)、特斯拉的CTC(Cell to Chassis)皆是如此。

再比如换电技术,将电池和车身彻底地剥离,以快速更换电池的方式缓解续航焦虑。在蔚来之外,又有飞凡、睿蓝、宁德时代EVOGO等企业入局。

插混车型市场份额和增速。图片来源:乘联会

而在纯电动之外,还有另一种技术路线——插电混动,正在飞速发展。

2022年1-11月,插混车型销量为123.5万辆,虽然仅占据新能源汽车总销量24.6%的份额,但增速高达167.0%,远超纯电动的85.0%。

在比亚迪2022年前11个月160万+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中,DM与EV基本是1:1的比例,且DM要略多于EV。

换言之,比亚迪DM系列占据插混市场超过66.6%的份额,几乎以一己之力促进了细分市场发展。

在插混领域,从2021年到2022年,跟进的厂商也是络绎不绝,如长城柠檬DHT、吉利雷神Hi·X、奇瑞鲲鹏DHT、长安iDD、广汽GMC 2.0、东风马赫MHD、五菱混动DHT……

但现状是,鲜有对手能威胁到比亚迪的地位。比亚迪的核心是全产业链布局,将DM-i超级混动做到了油电同价。

除此之外,以理想为代表的增程式混动也迎来了锦绣前程,引得问界、岚图、深蓝、零跑、哪吒等车企纷纷入局。

从技术角度理解,增程式(串联混动)不过是上述大多数DHT(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混动中的工作模式之一,而且是相对简单的那种。

宏光MINIEV敞篷版。图片来源:五菱官方

至于蝉联新能源汽车销冠五菱宏光MINIEV,则引领了微型电动车市场的发展。

长久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都呈现两极分化的哑铃形发展态势,即微型电动车和高端智能电动车占据大部分市场。

有观点认为,由于技术进步、成本降低等因素,新能源汽车的结构将从哑铃形向纺锤形转变。但至少从2022年来看,哑铃型结构依旧。

首先是微型电动车热潮再临。即使面临补贴退坡、积分价格下滑、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因素,但在五菱宏光MINIEV的强力感召下,依旧有诸多选手涌入,如奇瑞QQ冰淇淋和无界Pro、长安Lumin、宝骏KiWi EV、五菱Air ev晴空、吉利熊猫mini……

整体来看,将产品重点放在纺锤形之上的,2022年大都过得不如意,比如威马、小鹏;重点在哑铃形的,却取得了不错成绩,比如哪吒、零跑、极氪和问界。

2023:优胜劣汰加速,新战事开启

回顾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有的已经病危,甚至倒下;有的一只脚迈进了ICU,仍在艰难自救;还有的形势大好,欲谋求更广阔发展。

这些洗牌和分化,或将在2023年加速和放大。

先说“掉队”,与上文提到的纺锤形市场结构相对应。

久未上市的威马M7。图片来源,威马官方

威马,作为曾经的造车明星,在创业初期还能与“蔚小理”三家并称为“新势力四小龙”,但随着时间发展越来越跟不上节奏。

看销量,2022年上半年威马共交付新车2.17万辆,相比自身虽同比增长62.2%,但相比新能源市场122.4%的增速显得格格不入。

其实整个2022年,威马极少主动公布销量。在年末,公司还被曝出了降薪、裁员、闭店等消息。

看定位,威马秉持“科技普惠”理念,主力车型聚焦15万-20万元的主流消费市场,但并没有掀起多大风浪。至于账面实力还不错的M7,上市却还是遥遥无期。

小鹏P5。图片来源:小鹏官方

小鹏的问题也大抵如此,2022年目标完成度仅刚过及格线。

从G3到P7到P5再到G9,总体呈现的是一条向上之路。在只有G3的时期,小鹏也是不温不火,一直到P7横空出世并火爆市场,才逐渐形成了“蔚小理”的竞争格局。

被寄予厚望的P5,以高阶智能为标签,同样瞄准了15万-20万元主流市场,但市场给它泼了盆冷水。至于G9的失意,则和小鹏自身焦急与失误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主流市场的体量很大。但需要客观承认的是,主流市场的消费者往往也最挑剔,包括品牌、技术、体验、售后、质量等方方面面,他们期望面面俱到。车企们想要做好并不容易。

哪吒与零跑,聚焦10万元及以下市场;极氪与问界,主推25万-35万元市场。避开了燃油车竞争激烈的主流市场,它们在2022年也都取得了相对不错的成绩。还有蔚来与理想,它们也都在各自锚定的方向努力前行,成绩不算斐然但未来还算明朗。

总结2022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头部吃肉,腰部喝汤,尾部啃渣。

比亚迪赚得盆满钵满,特斯拉虽临危机但强势依旧,它们是2022年最大的赢家,并且还在不断探索、谋划着更广阔的未来。

仰望首款越野车R1。图片来源:仰望官方

以比亚迪为例,在已有王朝、海洋网络及腾势的基础上,又发布了仰望品牌,旗下车型售价或将在100万元以上,承载自身的高端梦想。

以广汽为例,“不愿打工”的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也在多方面布局锂电产业链,除了自研自产动力电池之外,在原材料采集和生产环节也有涉及。

蔚来、理想、极氪、哪吒等,体量虽不及比亚迪和特斯拉,但也能在迅速扩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而那些连骨头都啃不动的尾部车企,大抵就只能挥手告别市场。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自游家NV。图片来源:自游家官方

比如牛创新能源(现已更名为火星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一男高调入局四轮新能源战场曾引来不少关注。2021年12月,其发布自游家(NIUTRON)品牌及首款车型自游家NV,2022年10月8日新车上市,却在2022年12月因无法交付而匆匆告别。“还没有开始,就即将结束。”自由家在公开信里如是说。

同时,新势力们当前仍未摆脱亏损的局面。头部车企为了争夺市场,在自动驾驶、电子电气架构等方面的投入还在加大。大多二线车企则因为主打下沉市场,整车毛利受限,盈利难。

另一方面,随着动力电池核心原材料价格的回落,2023年特斯拉可能再次掀起价格大战。摩根士丹利预测,2023年上半年碳酸锂价格为6.75万美元/吨(约48万元/吨),到下半年价格将下跌35%,至4.75万美元/吨(约34万元/吨)。

跟随行业龙头的脚步,对那些竞争力和毛利率都不甚理想的车企来说,价格战将加速其被淘汰。

毋庸置疑,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一场鏖战,不可避免。

本文由第三方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企知道作为平台仅提供技术支持,转载请联系原文作者,如涉及版权、名誉权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后的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联系邮箱: qzd@qizhidao.com
阅读更多
2022年财报亮眼背后,吉利汽车的老问题仍在
新能源正当时的现在,作为国内自主汽车品牌龙头的吉利汽车无时无刻不在惹人关注。 近日,吉利汽车正式发布了公司2022年财报。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吉利汽车在各项核心业绩指标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全年营收达
公司动态蓝鲸财经2023-03-24
智己飞凡接连哑火,汽车“一哥”难再躺赢?
“上汽奥迪员工内购价最高优惠16万”,“30万出头买奥迪A7,以往这价格也就买A4”。 3月初,这则上汽奥迪大降价的新闻冲上了热搜。上汽紧急回应称是员工内购价,严查外部倒卖。但依旧阻止不了市场对这款车
金融Tech星球2023-03-15
淘汰赛前夜,蔚来理想的重合与分化!
“2023年到2025年是极为残酷的淘汰赛。” 这个判断出自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竞争极其激烈的新能源赛道狂飙近十年后,各路玩家蜂拥而至,特斯拉、比亚迪先后挑起价格战,预示着2023年的新能源市场并不
公司动态蓝鲸财经2023-03-06
从“黑马”到“卷王”,赛力斯跳级入局
数据和事实是对谣传最有力的修正和打脸。 当赛力斯与华为“闹掰”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时,两条好信息对其迎面痛击。 一是华为与赛力斯继续加强合作。 2月25日,在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和华为常务董
公司动态蓝鲸财经2023-03-03
吉利、长安、长城,在追赶比亚迪的道路上孰快孰慢?
2月23日,吉利银河系列发布会,大半个汽车圈的媒体都聚到了杭州,就像四年前吉利把大家请到新加坡去围观几何的上市一样,盛况空前。但如果说几何那场发布会只是吉利对于新能源路线的最初试探,那么银河系列就是吉
行业观察36氪2023-02-27
20万元以下市场,没有理想和极氪
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亏损与销量压力下的焦虑正在蔓延。 李斌发布内部信痛批公司内部八大问题,雷军发表内部讲话给造车团队打鸡血,马斯克明确加大「降本换量」的竞争策略。 面对如此的挑战,极氪、理想率先做出了
行业观察汽车之心2023-02-06
2022年,新能源汽车上演“亏损竞赛”
2022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演绎了一场“冰与火之歌”,一面是市场热度提升,销量同比增长93.4%;一面是众多车企亏损不断,“寒气”逼人。 据一刻商业不完全统计,截至发稿,A股已有13家新能源相关车
公司动态一刻商业2023-02-08
开门黑、价格战,2023车市的危机与变局
年后上班没几天,车市已经暗流涌动。年前由特斯拉开启,问界、小鹏跟进的价格战,已经让并不明朗的2023年车市人心惶惶。没想到的是,市场大规模的价格松动早已无法压住,该来的还是来了。2月1日,作为传统性车
行业观察汽车公社2023-02-03
2022盘点系列:自主品牌在逆境中“开挂”
“中国公司颇为令人意外地做到了脚踏实地。”这是日媒对中国汽车品牌发展现状的评价。 市场份额逼近50%,新能源市场占比近8成,出口量跃升世界第二大国,可以说在过去的2022年,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实现了“里
行业观察车云2023-02-01
市值跌去1900亿,上汽集团被冷落了?
当了17年销冠,上汽集团在资本市场却被冷落了。
公司动态德林社2023-02-24
极氪完成A轮融资,估值130亿美元
吉利旗下新能源品牌极氪拿到了兔年新能源赛道的第一笔大额融资。
金融大摩财经2023-02-14
造车新势力利润和份额到底该要哪个?
今年年初,特斯拉全面降价的时候,我们就曾经专门讨论过新能源汽车产业面对特斯拉降价的问题,如今有人选择了跟随,比如说问界、小鹏以及蔚来,但是也有人选择了咬牙硬抗,但最近造车新势力销量正式出炉,新势力企业
行业观察江瀚视野2023-02-06
永不降价的蔚来还是降价了
2月2日,有多个媒体报道,蔚来针对2022款ES6和ES8库存车型,进行了包括降价、赠送辅助驾驶包、购车新能源补贴等形式在内的一系列促销手段,整体降价幅度超过10万元。这多少有些让人意外。在新能源汽车
公司动态读懂财经2023-02-03
特斯拉挥刀,“蔚小理”们折腰
近年竞争愈发激烈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于2023年开年刮起了一股降价风。 据雷达财经不完全统计,在年初特斯拉宣布降价之后,已有AITO问界、小鹏汽车、蔚来汽车等多家新能源汽车厂商开展了降价促销活动。 而新
公司动态雷达财经2023-02-14
这一次,特斯拉的“价格屠刀”很致命
“降价”的武器,特斯拉仍用得欢。
行业观察无冕财经2023-02-09
华为靠什么卷赢与理想的战争?车海战术
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罕见下滑,“过冬”、“淘汰赛”、“洗牌”等一个个字眼对当时的手机行业发起预警,彼时主导华为消费者业务的余承东喊话,“过冬的唯一方式就是多卖华为的产品。” 这一年,华为
行业观察品玩2023-02-23
茂莱光学:光学领域的高端玩家,茂莱光学如何实现业绩翻五倍?
行业观察你好新股2天前
成本下降利润好转 蛋鸡养殖户补栏忙
由于饲料价格大跌,养殖成本下降,蛋鸡养殖利润大增。有养殖户反映,近期鸡苗市场价格猛涨,“一苗难求”,通常需要提前一两个月预订才能买到货。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旅游、餐饮消费向好,鸡蛋需求乐观,加之饲料价
行业观察中国证券报2天前
2月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环比下降10.16%
行业观察大河财立方6天前
自动驾驶落地难,是技术问题还是路线错误?
回首2022,AI行业热度有所衰减,但我国自动驾驶赛道却是风起云涌。 去年11月份,禾多科技宣布完成了1亿美元融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研发商福瑞泰克也完成了近亿美元融资;宏景智驾、芯驰科技也各自宣布完成
行业观察36kr科技2023-03-23
相关企业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法人:秦力洪
注册资本:300000万人民币
主营:汽车销售服务、电动智能汽车产品、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动智能汽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整车及相关零部件、智能电动汽车、电动汽车、高性能智能电动汽车、智能电动汽车研发测试、高性能电动车
企业详情 企业资讯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法人:王传福
注册资本:291114.2855万人民币
主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电池、锂离子电池以及电池、电动车及其零部件、充电电池、二次充电电池业务、电动汽车、电动叉车、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及服务、镍电池、传统燃油汽车、二次充电电池、充电器、手机锂电池、镍镉电池、汽车及零配件、手机充电器、锂离子电池、汽车业务、纯电动汽车、汽车模具、手机、乘用车、手机部件、锂电叉车、品牌汽车、电动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叉车、电池管理系统、汽车维修、汽车电子装置、消费电子产品及其部件设计制造、连接器、电子电源设计、燃油轿车、通信电源设计、电脑零部件、双模电动车、金属零部件、电力电源设计、手机ODM、手机测试、手机按键、不间断电源、LED、直流电源、纯电动巴士、储能电站、光电子产品、五金电子产品、手机装饰、微电子产品、手机组装业务、不间断电源设计、塑胶机构件
企业详情 企业资讯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法人:曾庆洪
注册资本:303134.4616万人民币
主营:汽车工业、汽车、商用车、汽车销售与物流、乘用车、汽车研发、汽车保险、汽车金融、汽车租赁、汽车物流、汽车整车、摩托车
企业详情 企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