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3年,蔚小理还能坚持多久?

来源:
雷科技
发布时间:2023-01-02
收藏收藏
分享
  • 复制链接
  • 微信扫一扫

2022年,新冠给许多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无论是经济环境多差,企业与个人都不会停滞前进的脚步。在这个经济寒冬之中,依然有许多行业迅猛发展,例如新能源汽车。传统的化石燃料因不够环保,且可开采石油有限,汽车所使用的的能源正在向新型清洁能源发展。

今年我国共有大约70款新能源汽车上市(仅计算新车型,旧车型改款、更新、换代不计算在内),从这些新上市的车型,我们可以看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四大变化。2022年是新能源汽车从稚嫩走向成熟的一年,这四点变化不但是2022半年的总结,更是未来汽车行业发展的指引。

SUV逐渐取代轿车,大才是王道

在2022年上市的70款新能源汽车中,SUV的数量达到了34款,而轿车的数量却仅有21款,曾经国内销量霸主轿车,早在2021年就已被SUV超越,看来未来SUV领先的幅度会越来越大。

雷科技内部曾多次爆发买车该选择轿车还是SUV的讨论,轿车的支持者认为,轿车油耗更低,且颜值更高,驾驶体验也更好。SUV的支持者则认为,SUV空间更大,适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哪怕自己还没有结婚,也要为日后家庭出行考虑。

的确,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相比之下将轿车的空间太小,大空间的SUV显然实用性更高。大空间不只是乘客舒适度的提升,拉货能力也更强。

图源:理想

过去SUV的销量长期不如轿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SUV能耗高,出行成本高于轿车。在新能源时代,这一问题将被解决,虽然因体积、风阻等问题,SUV的能耗依然高于轿车,但电费比油费便宜多了。小、中型SUV百公里油耗通常都在10L以上,中大型、大型SUV百公里油耗甚至接近20L,目前92号汽油一般在7.5元/L以上,SUV百公里出行成本75元起步。

小型、中型SUV百公里耗电量大约在13度~17度,中大型和大型SUV百公里耗电量会稍微高一些,但一般也不会超过20度。民用电0.5元/度左右,商业电1.5元/度左右,综合成本大约只有燃油车的三分之一。

解决了出行成本烦恼,超大的空间让SUV低位飙升,但在辉煌背后,SUV也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驾驶感差、成本和价格过高等。 SUV重心较高、风阻较大,而且比较重,再加上偏向城市出行的低速优化,操控性难免会差一些。

因体积较大,用料难免更多,再加上SUV底盘高、空间大,对材料和轮胎的要求更高,成本通常比同档次的轿车高15%左右,价格自然也会更贵一些。因此,SUV想要全面超越轿车,还需要解决成本和驾驶感的问题。至于轿车,行业已经非常成熟,存在的问题都属于客观情况,仍会有受众群体,但落后SUV已难以避免。

自动驾驶时代到来,激光雷达将成标配

新能源与智能化是汽车行业发展的两大方向,其中智能汽车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自动驾驶,而实现自动驾驶需要两项保障作为基础,即算力与激光雷达。 不是说自动驾驶一定需要激光雷达,特斯拉就选择了纯视觉模式,仅依靠摄像头收集数据。但考虑到安全性,肯定还是激光雷达更可靠一些。

2022年,国内共有12款搭载激光雷达的新车上市,其中路特斯ELETRE以4颗激光雷达的数量雄踞第一,阿维塔11则搭载了三颗来自华为的激光雷达。

图源:阿维塔

算力方面,GPU行业龙头企业NVIDIA入场后,发布了不少高算力的车载芯片,之前Orin X就创造了纪录。今年NVIDIA又发布了算力高达2000TFLOPS的Thor芯片,创造了新纪录。

自动驾驶的全面普及,最关键的一点无疑是激光雷达降价。曾经一颗激光雷达售价数十万元,经过多年时间发展,现在激光雷达的价格已经降低到10000元以内,但考虑到一辆车想要实现精准收集数据,一颗激光雷达恐怕不够。

如果激光雷达的价格一直这么贵,那将只有价格偏贵的车型才用得起,因此激光雷达降价极为重要。国内禾赛科技、华为等企业,一直在通过技术研发降低激光雷达的成本,华为表示,目标是将100线激光雷达的价格降低到200美元,甚至100美元(约合人民币695元)以内。如果华为与禾赛科技得以实现,那么激光雷达将能成为汽车标配。

尽管现阶段国内还没有正式允许自动驾驶商用,但考虑到汽车的使用年限较长,车企已经在为产品安装激光雷达和高算力芯片,为未来OTA升级自动驾驶做准备。

里程暴涨,纯电车告别续航焦虑

国庆期间,国内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情况,例如新能源充电一小时却要排队三四个小时。阻碍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最大的问题就是续航,尤其是在冬季,因气温下降,续航会大打折扣。

最关键的是,由于不确定下一个服务区的充电站是否有空位,又担心中途堵车,电量不够用,所以每到一个充电站,最好都要给汽车充电一次。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有两个方案,第一,做到速度等同于加油的秒充。现在支持超级快充的电动汽车,能够将充电时间压缩到1小时左右,但充电站数量本来就没有加油站多,充电时间又远长于加油时间,难免出现充电站不够用的情况。

图源:pixabay

车企和相关生态链还在修建充电站,可一来需要时间,二来充电站需要占用太多空间,短时间根本不可能修建太多。可是提高充电功率,难度同样很大,充电功率越高,意味着对设备的压力越大、要求越高,现在能够将充电时间压缩到1小时左右,已经是极限了。

因此,车企就需要考虑第二种方案,通过大电池实现长续航,解决用户的续航焦虑。早在2021年,蔚来就发布了支持1000公里超长续航的蔚来ET7,但直到2022年3月,这款车才开始交付。

2022年,国内上市了不少续航超1000公里的纯电动汽车。虽说冬季续航依然会大打折扣,但至少中短途出行无需担心续航,长途也不怕错过一个服务区,就无法抵达下一个服务区。

只是如果真的经常跑长途,那么混动汽车依然是最好的选择,高速时内燃机推动,动力充足且油耗适中,城市中行驶电机推动,能够大幅降低油耗。 2022年纯电动汽车低续航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但情况已有好转。

2023年,预计还会有多款续航超过1000公里的车型上市,如2023款小鹏G9、红旗H5纯电等。再加上大量充电站正在建设,相信电动汽车用户的续航焦虑用不了几年就会“康复”。

自主品牌崛起,汽车行业迎来新时代

2022年新发布的70款车系中,仅有十余款是合资或进口车,其他车型全部来自自主品牌。不但有蔚来、理想、小鹏、哪吒等造车新势力,吉利、长安、东风等老牌车企,也纷纷发布了基于自主品牌的新车型。

燃油车时代,国内车企因起步太晚,一直处于落后状况,直到燃油车时代到来,所有车企被拉回同一起跑线。依靠成熟的供应链和运输优势,国内车反而更有机会。甚至说,某些车企不甘心只在国内发展,开始向海外拓展市场,例如比亚迪、蔚来,2022年不断拓展欧洲市场,与特斯拉这种国外巨头竞争。

图源:比亚迪

新能源汽车时代,是国内车企的一次机遇,老牌车企的技术优势不再,且出现了船大难调头的情况。反而是造车新势力们,没有旧产业的拖累,一往无前向新能源时代迈进,只是在辉煌成绩的背后,也有许多风险,最明显的就是新能源汽车入不敷出。

老牌车企还好,至少有燃油车业务撑着,即使新能源汽车业务投资高了一些,但总体一般不会亏损。造车新势力就不同了,研发投入太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却又十分有限。蔚来财报显示,2022年第三季度,亏损高达41亿元,前三季度总亏损86.52亿元。

图源:蔚来

前段时间,江淮汽车宣布以17.04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蔚来汽车部分资产。很明显,蔚来汽车现在需要钱,而江淮则决定输血给蔚来,将二者深度绑定在一起。要知道,2014年到2022年第三季度,江淮汽车总利润不过18.6亿元,为了收购蔚来的资产,几乎花掉了近9年的利润。

小鹏的形势同样不容不乐观,今年前三季度亏损接近70亿元。只有理想情况还好,前三季度只亏损了20多亿元,且亏损主要集中于第三季度。

2023年,造车新势力的首要目标就是减少亏损,寻找出路。

总结

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愈发成熟,消费者的需求、行业发展方向,以及生态链皆飞速发展,可是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情况却愈发紧迫。老牌车企虽然转型有难度,但毕竟在一点点转型,本身体量又大,哪怕仅完成部分转型,对于造车新势力也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造车新势力若迟迟不能实现盈利,将面临被收购的危险,哪怕是蔚小理这种造车新势力中的头部企业,都无法告别亏损,蔚来甚至被迫出售部分资产给江淮汽车。

可是从目前的情况看,造车新势力实现盈利难度依然很大,想要提高营收,就必须增加产能,可建设工厂、招募工人、采购设备,每一项都要花钱,更不用说新能源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投入了。

当初何小鹏、余承东等多位造车新势力高管曾表示,未来只会有5家左右头部车企,其他车企要么夹缝中生存,要么被收购,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五家车企中最多只会有一家造车新势力,甚至可能一家都没有。

本文由第三方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企知道作为平台仅提供技术支持,转载请联系原文作者,如涉及版权、名誉权纠纷,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收到后的第一时间予以处理。联系邮箱: qzd@qizhidao.com
阅读更多
2022年财报亮眼背后,吉利汽车的老问题仍在
新能源正当时的现在,作为国内自主汽车品牌龙头的吉利汽车无时无刻不在惹人关注。 近日,吉利汽车正式发布了公司2022年财报。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吉利汽车在各项核心业绩指标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全年营收达
公司动态蓝鲸财经2023-03-24
行业进入调整期,小鹏能否涅槃重生?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如果说2022年是“群魔乱舞”的一年,新老玩家一拥而上;那么2023年必将是“大浪淘沙”的一年。 随着“蔚小理”陆续发布2022年Q4及全年财报,老一批的“新势力”展示出他们过
行业观察蓝鲸财经2023-03-21
雷军之后,余承东也不想给年轻人造车了
再次重申不造车原则的余承东,又给华为汽车业务添加了一条新红线:不做20万元以下的车。“20万以下我们做会亏损,我们没有那么低的成本。”近期被问到华为汽车未来会不会跟比亚迪产生竞争时,余承东解释道。余承
行业观察盒饭财经2023-02-24
市值跌去1900亿,上汽集团被冷落了?
当了17年销冠,上汽集团在资本市场却被冷落了。
公司动态德林社2023-02-24
激光雷达“量产年”,谁在着急买单?
春节刚过,车圈又活跃起来了。就在近日的小米投资者日上,雷军分享了小米造车的最新进展,表示将在明年实现第一批量产,还立下目标,称 “(小米汽车)争取15-20年进入世界前五。”。 这边是雷军的豪言壮志,
宏观经济智能相对论2023-02-23
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正在酝酿巨变
扩产能、增销量仍是2023年新能源车市场的主旋律。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为900万辆,同比增长35%,而2023年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将达到35%左右。 纵观整个
公司动态市场资讯2023-02-21
永不降价的蔚来还是降价了
2月2日,有多个媒体报道,蔚来针对2022款ES6和ES8库存车型,进行了包括降价、赠送辅助驾驶包、购车新能源补贴等形式在内的一系列促销手段,整体降价幅度超过10万元。这多少有些让人意外。在新能源汽车
公司动态读懂财经2023-02-03
极氪完成A轮融资,估值130亿美元
吉利旗下新能源品牌极氪拿到了兔年新能源赛道的第一笔大额融资。
金融大摩财经2023-02-14
华为靠什么卷赢与理想的战争?车海战术
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出现罕见下滑,“过冬”、“淘汰赛”、“洗牌”等一个个字眼对当时的手机行业发起预警,彼时主导华为消费者业务的余承东喊话,“过冬的唯一方式就是多卖华为的产品。” 这一年,华为
行业观察品玩2023-02-23
“新”新势力集度和小米,追赶蔚小理
2015年,第一波造车新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呈现百家争鸣之势。2018年左右,第一波战争落下帷幕,蔚小理最终杀出重围。2018年,第二波造车新势力开始陆续进场。当年创维宣布造车,2019年牛创汽
行业观察圆周智行2023-02-09
资本新宠太多,自动驾驶已无“魅力”?
曾经一度让科技巨头与造车势力痴迷的自动驾驶,是什么时候失去了原本的诱惑力?1月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调查特斯拉自动驾驶事件,这两年,这家全球头部造车企业因为自动驾驶事故所引出的闹剧数不胜数,几乎每
行业观察专业湃2023-02-17
交出史上最佳盈利成绩,特斯拉、比亚迪凭什么?
卖车容易赚钱难?新能源汽车盈利难的怪圈,正在被打破。 1月30日,比亚迪发布2022 年度业绩预告。业绩预告显示,比亚迪2022年预计年度营业收入突破人民币4200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行业观察车百智库2023-02-09
茂莱光学:光学领域的高端玩家,茂莱光学如何实现业绩翻五倍?
行业观察你好新股2天前
成本下降利润好转 蛋鸡养殖户补栏忙
由于饲料价格大跌,养殖成本下降,蛋鸡养殖利润大增。有养殖户反映,近期鸡苗市场价格猛涨,“一苗难求”,通常需要提前一两个月预订才能买到货。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旅游、餐饮消费向好,鸡蛋需求乐观,加之饲料价
行业观察中国证券报2天前
2月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环比下降10.16%
行业观察大河财立方6天前
自动驾驶落地难,是技术问题还是路线错误?
回首2022,AI行业热度有所衰减,但我国自动驾驶赛道却是风起云涌。 去年11月份,禾多科技宣布完成了1亿美元融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研发商福瑞泰克也完成了近亿美元融资;宏景智驾、芯驰科技也各自宣布完成
行业观察36kr科技2023-03-23
以岭药业二代接班,“百亿院士”功成身退
执掌以岭药业数十年,74岁的“百亿院士”吴以岭,终于选择了功成身退,将权杖交予了儿子吴相君。 过去的3年,新冠推动公司旗下产品连花清瘟销量猛增,拉动公司收入、业绩、股价等屡屡创新高。 非常规的“战
行业观察斑马消费2023-03-01
ChatGPT火出圈,多家A股紧急澄清
春节后市场最火的概念就是——ChatGPT。
行业观察中国基金报2023-02-04
31省文旅产业怎么搞?这里藏着答案
文旅业复苏按下“快进键”。 “稳开高走,持续回暖。”2月20日,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23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约45.5亿人次,同比增长73%,约恢复至2019年的7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约4万亿元,
行业观察新旅界2023-02-23
亚马逊爆仓严重!多仓库紧急关闭?
美国尾端派送问题频出,亚马逊仓库又出幺蛾子了! 前段时间就陆续有消息传出,因冬季风暴侵袭美国造成重大影响,多个美国亚马逊仓库临时关闭。很多人原本以为恶劣天气只对产品运输造成了短暂影响,其实并非如此。
行业观察亿恩网原创2023-02-08
相关企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法人:赵明路
注册资本:4054113.182万人民币
主营:通信技术、智能手机、终端路由器、交换机、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智能终端、通信配套设备、通信站点机房基础设施、通信信息产品、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信息与通信技术( ICT)解决方案、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电信网络解决方案、ict(通信与信息)产品技术、数字化人才学习与发展、通信终端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采购、便携计算机和配套件设计开发生产采购、云计算与数据中心产品设计开发销售服务、通信设备、通信网络、路由器、通信服务、移动电源、销售服务、数字娱乐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采购、物联网、UPS电源、服务器、UPS不间断电源、电源、平板电脑、手机、生活服务、无线通信设备、数据通信设备、服务器及配套软硬件产品、通信电源、手机充电器、手机通讯、数码配件、宽带多媒体设备、云服务器、ICT解决方案、网卡、电脑配件、充电器、手机配件、通信机房、电脑、手机移动电源、ict在线学习、耳机、通信线缆、基础设施、充电、智能手表、手机软件、电信解决方案、充电宝、手机数码、闪充充电器、数据线、智能家居、能系统、打印服务器、充电数据线、电梯物联网、互联网、移动储能电池、IT软件、芯片、智能手环、电子产品
企业详情 企业资讯
上海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法人:秦力洪
注册资本:300000万人民币
主营:汽车销售服务、电动智能汽车产品、锂电池、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动智能汽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汽车整车及相关零部件、智能电动汽车、电动汽车、高性能智能电动汽车、智能电动汽车研发测试、高性能电动车
企业详情 企业资讯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法人:王传福
注册资本:291114.2855万人民币
主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电池、锂离子电池以及电池、电动车及其零部件、充电电池、二次充电电池业务、电动汽车、电动叉车、电池储能系统集成及服务、镍电池、传统燃油汽车、二次充电电池、充电器、手机锂电池、镍镉电池、汽车及零配件、手机充电器、锂离子电池、汽车业务、纯电动汽车、汽车模具、手机、乘用车、手机部件、锂电叉车、品牌汽车、电动车、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叉车、电池管理系统、汽车维修、汽车电子装置、消费电子产品及其部件设计制造、连接器、电子电源设计、燃油轿车、通信电源设计、电脑零部件、双模电动车、金属零部件、电力电源设计、手机ODM、手机测试、手机按键、不间断电源、LED、直流电源、纯电动巴士、储能电站、光电子产品、五金电子产品、手机装饰、微电子产品、手机组装业务、不间断电源设计、塑胶机构件
企业详情 企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