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交易上线启动,这几件事必须了解!

来源:
企知道整理
发布时间:2021-07-16
收藏收藏
分享
  • 复制链接
  • 微信扫一扫

近几年,气候危机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碳达峰与碳中和这两个词也在政府报告及各企业间反复提及。

碳达峰,是指在某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最终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导致气温上升,而气温上升又接连引发环境问题。海平面升高、极端天气已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国从1990年开始不断推进政府之间的气候问题谈判,直至2016年4月22日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巴黎协定》,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统一安排。同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成为了第23个完成批准协定的缔约方。

全球目前有54个国家的碳排放已经实现碳达峰,不仅如此,美、日、欧盟还承诺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北欧五国则表示会更快实现碳中和,其中芬兰2035年、冰岛2040年、瑞典2045年。

我国2020年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中明确了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具体划分为以下三个时间段执行:2021年-2030年实现碳排放达峰、2031年-2045年降低碳排放、2046年-2060年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中和目标和碳交易有什么关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低端工业向高端工业转型时期,碳排放的大头主要是电力、建筑、钢铁等8大行业。这个时候推出全国碳市场,可以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从这些行业的角度出发,短期高效的节能减排势必会造成各类成本的上升的问题。所以把碳排放量化,变成一个可以交易的商品。既能推动低碳产业的投资引流,也降低了各行业减排的成本。

早在2005年欧盟就试运行了世界上第一个温室气体排放交易系统,覆盖了欧盟国家上万家企业,是全球最大的总量管制与排放交易体系。

我国也在2011年10月宣布展开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福建和深圳8省市。覆盖到的行业包括电力、水泥、钢铁等20多个高排放行业。公开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2月31日,我国各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交易累计成交4.4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成交额104.31亿元。

经过试点城市十年的摸索与探寻,今年7月16日上午9时15分,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拉开序幕。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2162家发电企业成为首批被纳入的对象,这些企业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也是我国碳交易的主体。

碳交易卖的是什么?

由政府确定整体的减排目标,采取配额制度,先在一级市场将初始碳排放权分配给纳入交易体系的企业,企业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这些碳排放权。

因为企业需要在履约期末上缴所拥有的配额,上缴的配额能够覆盖当年的排放量才算够完成覆约,所以没有达到就需要通过购买配额来完成履约。

可以类比驾照分数进行理解。分数(配额)每年固定,一年到头,分不够用,就要去买,不然会面临严重的后果;分多了,可以卖给不够的人。(上述仅仅是举例参考,驾照分数买卖可不被允许!)

这就使减排成本较低的企业受到经济的激励,可以将富裕出来的配额卖给有需要的企业。

例如2020年特斯拉首次实现了年度盈利(7.21亿美元),其中卖碳积分带来了15.8亿美元的收入,是净利润的2倍多。

未来还会覆盖到那些行业?

除首批被纳入的发电企业, 八大高耗能行业还有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电力和航空。

对于这些行业,发改委下达的扩容原则是“成熟一个,纳入一个。”

业内人士称,未来八大行业控排企业大约有8000至10000家。这意味着这一批环保企业将会受到资金的热烈追捧。

碳价有多高?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当面收盘情况来看,碳配额最新价为51.23元/吨,涨幅为6.73%,均价为51.23元/吨。当天最高价为52.80元/吨,最低价为48元/吨。交易总量410.40万吨,交易总额为2.1亿元。

碳价过低,企业减排的积极性会降低,碳价过高,会导致高排放的企业负担太重。从长远看,只有合理的碳价才利于市场的稳定。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各方对温室气体排放管理预期在逐渐上升,有关企业尤其是配额短缺的企业,要从推动行业低碳转型的高度正确看待碳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碳价的高低是个市场信号,企业顺应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就会在发展当中占得有利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