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管理哲学,对现代企业同样适用!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2020-09-21
收藏收藏
分享
  • 复制链接
  • 微信扫一扫

《孙子兵法》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所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奉为兵家经典,对后世政治、经济、军事、哲学、文学、技术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关于治军思想和将帅标准的论述对后世的用兵选将、识人、用人、知人善任和治国理政都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有学者总结了管理军事的七条锦囊,这些管理法则几千年不过时,同样可为现代企业所用。

1 将为国辅

强调“将”在行军打仗中的作用。优秀的将领是行军打仗夺取胜利的保证,没有良兵贤将,很难说会得到好的战役效果。贤将是国君主政的重要辅助,辅助得好,国家就强盛;辅助得不好,国家就衰弱,甚至走向灭亡。《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言:“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良将贤才是国之宝,行军作战的主心骨,甚至有时他的决策对战争胜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到今天,从未改变这样的规律。

2 将在法前

通常主张“将”在“法”前,也就是先将“将”论述清,再论“法”。《孙子兵法》首篇中所提到的“五事”,即“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就直接把“将”列在“法”前。这里的“将”指的是带兵打仗将帅的才智、威信、仁爱、勇猛、严正;“法”是指军队的建制、百官级别的区分和职责等;在“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的“七计”中,将“将孰有能”排在“法令孰行”和“赏罚孰明”的前面。总之,是“将”在“法”前,先人后法。

3 军令有所不受

国君不干预将领指挥的思想,究其实际是君臣的职责权限划分。这种做法有其特殊性。因为古代通讯条件落后,加之专门的军事知识、实际经验不足等因素,君主不可能随时干预前线指挥。《孙子兵法·九变篇》中的“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意谓国君有的命令不必接受,也就是后来曹操所解释的“苟便于事,不拘于君命也”。总之,古代的军队指挥作战权和所有权存在相互分离的情况,将军作战指挥完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时指挥,并不受远方君主的制约。军令有所不受,这也是古代兵法的特色之一。

4 以法治军

“以法治军”是古代军事管理核心思想的主要特色之一,《孙子兵法·军形篇》提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修道”就是静心研究取得胜利的方法,确保治军法度的实行,使战争中士卒少死、少伤,达到将帅同心,官兵和谐,一致对敌的目的。“保法”是指确保必胜的法度,就是加强军队中的纪律建设。在严肃军纪,以法治军上,要注重与保军、护军结合,以达到“上下同欲者胜”之目的。“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是指军队的建制、百官级别的区分和职责、权利义务的划分、军费的开支和后勤供给制度等。军纪加强,战场上才能一切行动听指挥,才能做到步调一致,从而提高战斗力。

5 赏罚分明

“赏罚孰明”是《孙子兵法》开篇中著名的“七计”之一,强调要罚有依据,赏有原因,依理依据,才能服众,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赏罚分明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自古就有。古代兵家学者多像孙子一样,特别重视赏罚分明,并把这一点看成是治军法宝;只不过孙武把这一法宝发挥到了极致,《作战篇》所强调:“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也,货也”,达到《九地篇》中“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之目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从严要求,绝对不能放任自流、姑息迁就。《行军篇》说:“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是讲军队管理过程中平时要严格贯彻命令,认真管教士卒,士卒才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地形篇》所提到的兵家禁忌“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力争做到“齐之以武”以“令之以文”为前提,赏罚分明,教戒为上。

6 权谋为主

孙武子是开启权谋用兵的鼻祖,“兵者,诡道也”,天下皆知。《孙子兵法·兵势篇》论及的“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可以说就是权谋用兵说的典范。其主张“正与奇”相互变化,做到奇正相生,循环无端,出奇制胜,呈现出“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的亦假亦真效果,使敌军无法知晓对方真实意图,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7 注重攻心

治国治军中要得民心,令天下贤士与庶民们真心归附,誓死追随。具体而言,就是带兵将帅要长于用攻心的方法俘获人心——对己如此,对敌亦如此。如《孙子兵法·地形篇》论及的“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吴起为受伤化脓的士兵吸吮疽液。这件事传到士兵母亲那里,她听后嚎啕大哭。原来士兵的父亲先前也在吴起部队,也是在吴起帮他吮疽后,感恩图报,奋力杀敌,而最终献身。吴起通过吮疽这样一件暖心之举,凝聚了军心,让士卒乐于为其效命。